凸轮分割器 中科精工获超5000万元B轮融资资金用于半导体设备 中国分度头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大富科技董秘回复:公司子公司配天智造是一家拥有完全
数控转台 中科精工获超5000万元B轮融资资金用于半导体设备 中国分度头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大富科技董秘回复:公司子公司配天智造是一家拥有完全

18新利登录:没有了南开大学和水上公园天津就不是天津

来源:新利体育登录 作者:新利体育全站app


■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座浮桥两道关。在中国版图上,东临渤海、北倚燕山的天津,居于全国咽喉之地。以捧逗


  •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座浮桥两道关。在中国版图上,东临渤海、北倚燕山的天津,居于全国咽喉之地。以捧逗著称的天津似乎给人一种乐呵、搞笑的形象,被众多网民戏称“哏都”。然而真实的天津既经历过金戈铁马、沙场鏖战,也曾荟萃万邦、独领。

      天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诸侯国燕国人民栖居的蓟宝地区(今蓟州和宝坻等地的合称)。当然最为现代人熟知的天津卫渊源,还是明成祖将首都迁至北京,紧邻北京的天津也设卫筑城,成为“天子津渡”。所谓六百多年天津卫,正是以此为起点。

      天津以海河为主脉,历史上军事粮草之需、运渠开凿,使得众河连通,明代的卫城便选址于河流汇聚的三岔河口。水路聚财,各地富甲豪商纷纷迁居至此,徐家大院、王家大院、卞家大院等大户人家散落在城市之内,在移民商旅的建设下,天津迅速壮大,从乡村僻野成长为商业城市。

      海河,故称沽河,是天津的发源地,河脉纵横交错,像一把巨大的扇子斜铺在华北上。三岔河口周边地区在历史上就曾扮演城市商品集聚地的角色,后受租界历史之影响,逐渐成为天津商业轴线年,海河改造,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海河沿岸发展商业,海河百余年的发展都离不开商业二字,因此以海河沿岸和历史上的九国租界形成了天津的商业轴线,数百年来,一直是天津城市开发的热点所在。

      从现在的天津版图来看,南门外大街和卫津路是天津的城市中轴线,而因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创立,这条物理中轴线逐渐成为了天津的城市文化中轴线。

      天津地区原是个退海地,旧城以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成陆地且逐渐开发,战国时期军粮城到咸水沽一线之西是动荡不定的沼泽。燕王在老城厢设卫之后,因南北运河以北、以东、以西均已有本地居民长期开门,只有往南多沼泽、池塘、荒地,可供移民尽情占用,因此新移民只能不断向南开垦,一直开到二三十公里以外。

      此后,天津城心一直南移,那么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南开大学为何建立在城南,而且取名“南开”呢?

      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并于当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较小,当时校名初称 “私立中学堂”,不久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学堂”。

      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为“南开中学堂”,后改为“私立南开中学”。

      南开之名,源于南开洼,但并不是“南开+洼”,而是“南+开洼”。开洼,是天津方言中一个特定名词,开谓之外,南开,乃南门之外,洼乃洼地;南开洼,即南门之外的洼地也。

      南开洼是指如今南开中学的所在地,那么今天南开大学所在之地,何谓何来?据张伯苓回忆“七年冬,苓自美国归,一志创办大学,得前大总统徐公、黎公及李秀山之赞助,遂于八年春,建大学讲室于中学之南端隙地。是年秋,校舍落成,招百人,设文、理、商三科,于是大学部正式成立。九年,李秀山捐助五十万大学基金,十年,李组绅先生捐助矿科经费,于是大学又增设矿科,十一年,在八里台得地七百余亩,起建新校舍。翌年迁入。至是南开学校分为两部——中学部、大学部。”

      一种说法是,八里台是城南八余里的一块高地,后来被车来车往轧出的十字口口切割成四块,19世纪40年代末除其中东南块已成平地,其余三块土台直至1985年建立交桥前依然“健在”。

      解放后,从南大校门到八里台十字路口前百余步有一座木桥,桥有石头桥柱上刻“八里台桥”,紧把桥西有一座尖顶挑檐古香古色的二层河楼。挨着河楼就是被十字路口分割的“西北块”土台。土台有一两米高,土台上大门楼里有土坯房住着好些户人家,市政厅的蓝瓷门牌上明确标着这里叫“郑家台”。

      另一种说法是,八里台原系忽必烈之侄孙八里台亲王属地。八里带,其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所以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

      1923年,南开大学迁址八里台,从此,这条天津的城市中轴线慢慢变成了城市文化的脊梁,在八里台以聂公桥为原点的坐标图上,位于原点北部的南开大学至今都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南开大学著名校友、剧作家曹禺曾说“知中国者必知天津,知天津者必知八里台,知八里台者必知南开。”八里台之于南开大学,不仅是南大校舍所在地,更是承载众多知名人物和历史故事的重要舞台。

      南开大学的建立,标志着八里台成为天津城市文脉的顶点,更是天津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的根本原因。从旧时的战场到荒无人烟的野地,再到如今的旧貌换新颜,八里台在沧桑巨变中不断改变着模样。

      1921年,天津文坛发生了一件盛事——天津近代诗坛三杰:南开教父严修、曾任直隶河北高等工业学堂监督赵元礼、直隶烟酒事务局会办王守恂等倡建成立诗社,沽上文教界知名人士,几乎囊括无遗。诗社由严修执掌,期以两星期一聚,因雅集地在天津城南八里台,故称城南诗社。

      城南诗社为何选在八里台一带活动?首先当然是文化环境,此地紧邻南开大学,无数大师云集之所在。但单凭文化环境恐怕还不能构成城南诗社三十年活跃于此的决定性因素,文人墨客赌酒敲诗岂能无美景亲哉?

      有景可看、有史可叙、有情可抒,正是诗社选址城南之动因。今天的水上公园一带原称“青龙潭”,由于这里“芦苇茂盛、水禽栖息、自然天成、野趣横生”,每逢夏秋,皆有船户载客沿行津河至青龙潭附近游弋纳凉。当年南开中学的“航海多项运动队”就曾在青龙潭一带水域中训练,航海多项运动包括荡桨、驶船、掌舵、投缆、攀登等等,从这段历史也可以发现当年青龙潭湖水的开阔。

      从青龙潭变身水上公园,是源于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毕鸣岐的倡议。解放初期,作为天津市委负责人之一的李耕涛,分管全市的工商、财贸、城建、税务等工作,因为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他与毕鸣岐等工商界名人往来频繁。

      1950年暮春时节的一个星期天,毕鸣岐邀请李耕涛到青龙潭打野鸭子,中午野餐时,毕先生向李耕涛建议说,天津市内公园太少太小,与华北第一大商埠的地位不相称,青龙潭地域广阔、水天相连,如果改建成一座水上公园,并添置小船、栽种花草树木,到了公休假日,市民不是有了好去处吗?李耕涛认为这个建议切实可行,当即表示支持。

      几天后的一次市委会议上,李耕涛同志把毕先生的建议做了转述,并谈了个人的设想。这个建议被市委采纳,很快责成市政府办公厅与有关方面共同落实这件事,不出一个月,青龙潭改建水上公园的工程动工了,当年即初步建成。

      1951年7月1日,水上公园正式建成开放,总面积126.7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76.7万平方米,是天津市风光秀丽、水波粼粼的风景名胜区,市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由东、西、南三大湖与11个岛屿组成。春绽姹紫嫣红,夏涌莲花吐艳,秋染五彩缤纷,冬衬雪韵飞鸥,形成“北方西湖,水上四季”。

      玉带碧水之间众岛与眺远亭遥相呼应,八座石拱桥与多处仿明清建筑争相媲美,三处明清式长廊镶嵌绿茵之中,婀娜逶迤,引人入胜。水景长堤、水晶广场,步移景异,诱人眼帘。盆景园、神户园、水生园风格独具,美不胜收。萃堤揽胜桃柳依春、秋宇请霜、冬宜雪韵等景区季相突出,景色宜人。

      水上公园,是上世纪天津城的最美之地,临湖看花、登高望远、潋滟泛舟、拍照野餐、合家同游、爱侣牵手。对于天津人来说,水上公园曾经是记忆中唯一的公园,当年去“水上”是一件奢侈的享受。

      作为一个天津人,第一次去水上,一定是在幼儿园的时候,由爸爸妈妈带着,在旋转木马上满足了梦想;后来再去水上,都是学校组织的春游,那时,每当春风将柳枝吹得左摇右摆、柳絮漫天飞舞时,天津的学子都望眼欲穿地盼着春游的到。